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2万,5连降后连续第2年“回升”。很多省市高考报名人数都出现了反弹,河南也在6连跌后迎来增长。虽然高考报名人数止跌趋稳,靠读书改变命运想法支撑去闯荡的寒门子弟,却依然无法判断,读书是否真能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教育未成治贫利器,很多寒门家庭甚至因教致贫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上学读书就是为了高考,高考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拿张文凭找个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可以努力挣钱改变自己的命运。上世纪90年代之前,很多人确实也因为高考而改变了命运,而现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常态,而寒门子弟还更难找工作。 2014年3月至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10个省份,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未就业的比例是城市的4倍。即使找到工作,薪水也低得可怜,据北京大学与媒介研究中心对35万余大学生的调查,2014年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大约只有2443元(同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2864元)。 教育不仅不是治贫利器,很多寒门家庭甚至因教致贫“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考上一个大学生,多了一个贫困户”。2011年6月,上海对1405户贫困家庭调查显示,因教致贫家庭数在所有支出型贫困原因中排名第二(低于因病致贫),高于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等。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因教致贫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一项农业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甘肃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因教育支出返贫的占50%。 《为什么贫穷?》是2012年底全球最受关注的纪录片,在全球180来个国家播出,收视人群超5亿。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导演们,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第八集《出路》讲述中国的贫困,拷问的正是读书(教育)致贫。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使教育“治贫”变“致贫”如前文所述,就业难的问题使贫困家庭的教育的回报越来越低,回报虽低但投入却极高——教育成本分担不合理加重了家庭负担,对于贫困家庭,足以令其倾家荡产。教育是一种投资,个人、家庭、社会都将从中受益,也应负担相应的教育费用,实行成本分担。但在中国现行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下,公共教育投入偏低,个人家庭所承担的份额明显偏高。 2014年汇丰委托相关机构对15个国家及地区进行调查,发布了《教育的价值》的环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父母给予子女的教育经济支持最大,家庭年收入的37%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指数之高甚至将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在所有发达国家的统计中,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开支都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来自中国社科院2012年的数据则显示,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对于某些贫困县甚至是一个农民三四十年的纯收入。” 这项支出,足以令—个低收入尤其是贫困家庭倾家荡产。2010年《南方周末》发表《读书输掉命运:甘肃会宁的疯狂教育样本》,报道众多举债供学的会宁农村家庭血本无归,“教育立县”遭遇“教育破产”。 教育成赚钱工具,穷人不是教育恩惠的对象,而是教育产业捕食的猎物。教育应不应该产业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尽管讨论还在进行,也没有达成共识,但随着199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开始,“教育产业化”风行各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确实成为了赚钱工具。 对于较优质的教育资源,除了教育费用开始大幅增长,还有各种巧立名目乱收费现象。如华北电力大学对部分计划内国家安排财政拨款的硕士研究生收取学费,录取一生,两头拿钱;湖南中医药大学在2011年招生中,竟要求专升本学生每人“捐赠”1万元……早在2006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18所部属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就显示,包括北大、清华等18所高校违规收取费用达8.68亿元。 对于学费高昂教学低劣的民办高校,穷人更是它们捕食的“猎物”。纪录片《出路》中,民办高校的“讲师”王振祥辗转于大冶、赤壁等多个县域的农村,“忽悠”低分学生到这个学费高昂教学低劣的学院读书。“农村的孩子和家长相对好骗”。而根据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的研究,民办高校的生源确实主要来自农村学生。 缓解因教致贫,各方都要努力。对于政府来说,要做的很多,如加大教育投入、对弱势家庭进行教育补偿。正如《南风窗》的文章所言,“命运总是不公平的,教育应有的目标便在于减缓乃至纠正不公平的命运给人们造成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度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当教育本身成为不公平的根源之时,贫困家庭当然成了受害者,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都是受害者。政府不能坐视不管。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使财政对教育的公共投入总量每年的递增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逐步改变支出结构,把财政的教育投入向初等教育和贫困地区倾斜,重点用于缩小地区之间;立法健全相关保障制度,抑制学费刚性,坚决治理乱收费等等,道理说了已经很多遍。而具体到弱势家庭来说,也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从弱势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在各级教育阶段对弱势家庭进行教育补偿,提高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能力,进而改变命运。摆脱贫困,最终通过教育的平等化达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期目的。 对于个人家庭来说,首要学会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资。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来说,教育的回报率无疑极高,对于个体,教育投资确实可能出现投入极高而回报极低的后果,甚至是不可承受之重。现实社会中大批高学历失业者的出现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因此,要积极评估与合理规划个人教育投资,考虑学生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明确教育投资的风险性。同时,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中要懂得优化经济成本结构,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素质教育成本,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长远效果。因此,设法改善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回报或许是更理性的选择。 版权声明: 本文由 德云社区 整理,原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