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李总理与专家谈去杠杆 挤泡沫还是做实质量化泡沫 7月16日外媒彭博社的数据颇令人关注,其数据显示,6月底,中国企业和家庭的未偿还贷款占GDP的比例为207%,远远超过2008年中国的负债率125%。 杠杆率并没有官方口径,其数据也不免有夸张之嫌,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呈现阶梯下行,落实到根本原因,很多经济学家都提到一个观点,宏观经济需要逐步去杠杆。 目前,对这一话题表示重视的不只有经济学家,还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的中南海座谈会上,就有两个话题都与去杠杆直接相关。 最新公布的财政数据显示,财政收入复苏迹象明显。6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比5月份大幅提高8.7个百分点。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仍有空间,中国经济去杠杆过程中,需要政府财政更加积极,通过加杠杆保持稳定,来换取企业降低债务比重的时间。 总理与专家交流去杠杆 在最近的中南海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元春在发言中建议,要充分吸收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创新成果,“比如当代‘去杠杆’、‘去泡沫’理论对于‘宏观去杠杆’的新认识”。 对于这些理论概念,李克强总理显然并不陌生。他立刻追问道:“你的意思是说,去杠杆、去泡沫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挤’,第二种‘反向’的,提高生产率做实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院院长贾康告诉记者,采取强硬办法去杠杆肯定会引发经济的震荡,做实质量、提高生产率就是从供给端解决问题,其核心是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红利。 为什么中国经济需要直面去杠杆问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曾告诉记者: 01、中国总体的负债率不高,资产负债表还比较健康 但是有两个问题很突出,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企业的负债率过高,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的比例达到115%,OECD国家平均90%。 财经评论员李文海告诉记者,企业负债率高,直接导致财务成本升高,中国当下还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企业本就投资意愿不足,再附加高债务,就自然会选择收缩性经营战略,这最终会导致经济下滑与就业难题。 02、政府杠杆率结构 他早在去年底就明确提出,我们总体政府债务不高,但地方政府债务过高,解决这个问题是考验我们未来智慧的一个很大的领域。 今年行至过半,中央政府也从多角度给出了解决办法,最突出的便是两次分别规模达万亿的地方债置换,这一做法在受到经济学界肯定的同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有可为 当天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在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并没有拿来直接发放福利,而主要是进行基础建设等投资,是有回报的。我们置换的每一笔债务都是中央财政核发的,可以说,背后是中央政府的信用和能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也在会上表示,“从国际上看,对政府债的概念其实是可以分开的。现在中央政府债务负担比例偏低,那就可通过债务置换,核销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债并不是去杠杆的唯一难题,目前,我国企业利润增速已经处于多年来的低点,整体宏观经济层面都面临解决如何减少债务的难题。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中国的负债率达到244%,超过亚洲平均水平。其中非金融类企业的负债水平达到178%,房地产占24%,政府债务达到42%。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上半年就表示,金融杠杆不能被“神化”,金融“加杠杆”的兴奋随之而来的就是“去杠杆”的痛苦。 摩根士丹利观点认为,中国想要“去杠杆”,防范风险,短期之内不能采取西方式“一刀切”的方法,而是要有序、逐步调节,达到更好的平衡。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认为,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已偏高,目前最好的工具是财政,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短期经济运行,为企业去杠杆赢取时间和切实抓手。 李文海表示,我国企业杠杆率高,居民和政府杠杆率较低,政府加杠杆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积极财政政策将创造更多的需求和就业机会,平衡企业的生存困境。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记者,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继续解决短期的财政约束,并以更宽容方式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进一步宣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及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均将舒缓地方政府融资的拖累。 版权声明: 本文由 德云社区 整理,原文来自网络。 |